教育部、科技部公布《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之后,许多高校纷纷根据《意见》推荐的三类期刊精神,在学校网站公布了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目录,作为广大科技人员发表论文期刊选择的依据。笔者根据一位在上海工作的朋友发来的卓越期刊目录,经过简单分析,发现具有以下特点:
1、期刊数量较少,很难满足广大科研人员、庞大的研究生群体论文发表需求。目录由领军类期刊(22种)、重点类期刊(29种)、梯队类期刊(199种)、高起点类新刊(30种)合计大约250种期刊构成,除此之外还包括科技出版社、高等教育出版社等5个集群化试点项目,期刊数量远远少于国际SCI期刊、SCD\CSCD\CSSCI等中文核心期刊数量。
2、卓越期刊中英文期刊、被SCI检索期刊比例较高。据不完全统计,领军类、重点类期刊中英文期刊的比例在60-70%,梯队类期刊中英文期刊的比例也在35%左右。在这些卓越期刊目录的英文期刊中,被SCI检索的比例很大。
3、学科分布严重失衡。从各学科分布来看,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目录中虽然人工智能、新能源类期刊占有一定比例,生化材料学科比例显然偏大,其中医学类期刊一枝独秀,在梯队类、高起点类期刊中可以用“三分天下有其一”来形容。
几点思考:
1、如果科研院校按照卓越行动计划入选目录期刊、集群化试点项目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作为新的唯一评价标准,与职称评聘、研究生毕业、项目评审、科研绩效挂钩,由于数量少、发表周期长、公正性难以保证,造成的危害也许比唯SCI更加严重;
2、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,既然科研无国界,论文发表只是一种手段,厚此薄彼的崇洋媚外当然不对,发过来也未必科学。仅从影响因子、他引次数、发表费用来评价,卓越行动计划目录中被SCI检索的英文期刊未必完胜国外SCI期刊。既然如此,为何要推荐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呢?
3、以SCI为代表的五唯,只是急功近利的高大上科技项目、人才工程导向下一种果而非因。宏观战略上的科技政策、科技导向不发生改变,仅从战术上制定细则,希图通过单刀突破获取战略上成功,可能只是一厢情愿,最终的结果也许只能是按下葫芦又起了瓢,陷入否定之否定的恶性循环。